登山装备选购指南 | 从登山鞋、登山包到个人证件,超详细的登山用品清单
✱ 此文最近更新于 2020 年 07 月 20 日 ,由于某些文章具有时效性,如若发现请留言告知。
刚开始接触爬山的人,通常会问的问题前三名,一定有:我上山要带什么?在网络资讯发达的今天,只要上网搜索,都可以得到各式各样的装备清单,但该怎么判断哪些是自己需要的?少带了,在山上求助无门;多带了,又徒增背包重量。
今天的这篇装备介绍,就要跟大家介绍登山装备的八大分类,除了让你更清楚有哪些必备物品以外,更重要的是,在看完之后,你会清楚为什么要带这样东西上山 ,进而学习依据不同的行程,调整带上山的装备。
登山装备的选购思路
在准备前,先问问自己是否已经要花钱购买装备,毕竟登山的装备都不便宜,如果是初次爬山,预算有限,可以先用租借的,等确定会长期从事这项运动后,再来买也不迟。借的缺点是多半无法真的很贴合自己的需求,但可以降低不必要的支出。
等真的确定要入手时,记得没有最好的装备,只有最适合的装备。跟其他的商品一样,大家现在都习惯在买东西前先上网查评价,登山装备当然也不例外,但每个人的需求都不同,别人用起来很适合的,不见得自己就很适合。因此,在入手之前,强烈建议一定要到户外用品店进行试穿、试背,确认是否符合自己的需求。
以大背包为例,每个人的身材都不同,如果没有试背就购买,很有可能买到不那么适合的背包,整趟路走起来都不舒服,就真的得不偿失了!此外,不见得所谓的顶级品牌就是最好的,毕竟每个人预算不同、需求也不同,因此,不用刻意追求名牌。
登山活动不是观光旅游,到了山上,你只能依赖你带上去的东西,而且,你必须背着他们走完全程。因此,不足或是过多都是应该要避免的状况。如同我一直强调的,登山是风险管理的运动,而装备的准备,就是最基本的其中一环。
登山装备的分类
一般来说,可以将登山装备分为以下几个分类:背负、行进、服装、炊事饮水、睡眠、照明、定位通讯、医药。准备的时候,根据这个分类的逻辑来整理,就不怕漏掉。
要特别说明的是,以下介绍的属于个人装备,团体装备像是无线电、卫星电话、帐篷等,不会在此列出。另外,我们也不会在详述每一项装备的挑选方式,而是会着重在「为什么你需要带它上山」的思路逻辑,毕竟挑选又是另外一门学问。
一、背负系统
背负系统可以说是最重要的登山装备了,毕竟所有要带上山的装备,除了身上穿的以外,都要靠背后的那个背包,绝对值得你多花一些时间来挑选。
背包
就容量而言,背包一般会分为这三种:小背包(小于 40L)、中背包(40~60L)、大背包(大于 60L)。说到背包,新手最常见的问题之一就是:我要带多大的背包?这个问题的答案,取决于以下两个因素:
1. 行程的天数
如果只是当天来回的行程,或者是两三个小时就可以走完的路线,其实不一定要准备专门登山用的背包。但如果今天要去山上过夜,就会需要容量较大的背包。以两天一夜的行程为例,因为基本上不需要背炊煮装备,睡袋也可以用租的,因此大约中型背包(40~60L)就足以应付(如果不背睡袋,25~30L 其实就足够了,但还是要看个人物品多寡来决定)。而如果是较长天数的高山行程(四天以上),就会建议使用 60L 以上的大背包。
2. 行程的种类
同样的路线,会因为行程的种类而影响到需要带的东西,进而决定需要的背包大小。举例来说,若参加商业团(免背公装公粮),则多半不需准备炊煮装备、食材(有些连睡袋都可以不用背),就不一定需要大背包;但如果是朋友自组团,公装公粮平均分担,则需要考虑容量较大的背包。
挑选背包,尤其是大背包时,试背是绝对必要的,而且要记得请店员加适当的重量在背包里,并在店内背上一段时间,才能正确的感受背起来是否舒适。如果不知道如何调整或判断,通常户外用品店的店员都可以提供专业的协助。专为登山设计的背包通常价格较高,因此最好多试几款不同的背包,有了比较的基准后,再决定要入手哪一款较妥当。
攻顶包
攻顶包顾名思义,就是上山顶时用的轻便小包,在行程不需要携带过多装备时(如:轻装登顶、行程途中前往短程、需折返的景点时),就可以将必要的水、行动粮、头灯、雨衣裤等物品装在攻顶包里,轻装行进。此外,睡觉时也可以将外套、衣服装到攻顶包中当作枕头,一物多用。
背包套
背包通常不防水,因此不管是大背包或小背包,建议都要准备防水的背包套(攻顶包若是已有防水功能,就不用另外准备)。因为很多地方天气潮湿多雨,在山上一定会遇到下雨的情况,使用背包套可以作为第一层保护,让背包里的东西免于湿掉。同时,背包套也可以用来保护背包,避免表布被刮破、刺破。
防水袋
除了使用外层的背包套防水以外,建议背包里要再用一个防水袋把东西装起来(大垃圾袋或塑胶袋也可以,怕破掉可以套两层),避免雨势过大时,背包套无法完全阻绝漏水的状况。若想更谨慎,可以将衣物类另外用一个防水袋包好,把湿掉的风险降到最低。
二、行进系统
行进系统包含了可以让你舒适、顺畅地走完行程的行走装备,是不是穿了适合的装备,有天差地远的差别,也是我们建议多花一些时间挑选的部分。
登山鞋
登山鞋的挑选,同样会受行程天数、种类影响。一般而言,若是当天往返行程、或是非重装两天一夜的行程,穿低筒的登山鞋就行的;但若是需要走较长的天数、背负重装,则建议挑选中高筒的登山鞋,对脚踝的固定,保护效果会更好。另外,如果气候多雨,要挑选有防水功能的登山鞋。
去试穿登山鞋的时候,建议带一双厚袜去试穿,尺寸会更准确。
另外也有不少人问:爬山穿雨鞋可以吗?这个问题的答案因路线而异。假设已经知道会走较为泥泞的路线,穿雨鞋就可以避免鞋子干不了,或是泥巴、异物跑进鞋子里面的窘境;但如果是重装行走长天数,或是路段较为崎岖(如:碎石路段),还是建议穿中高筒、底部较硬的登山鞋,可以提供保护与支撑。
关于穿雨鞋的小提醒
1. 建议雨鞋里再多穿一双袜子,或是加上鞋垫、护踝,让脚趾不会在下坡的时候一直往前顶,导致受伤。
2. 雪地行走不要穿雨鞋、更不应将冰爪套在雨鞋上行走,因为雨鞋的软底原本就不适合上冰爪、加上没有保暖能力,是很不适合的装备。
3. 不管是登山鞋或雨鞋,只要是之前没穿过的鞋子,上山前都应该要试走(如:去附近的郊山试走),确保穿起来是没问题的。
登山袜
除了要有适合的登山鞋以外,别忽略了登山袜的重要性。登山鞋比一般鞋款来的硬,薄袜缺乏缓冲的功能,容易让脚掌不舒服,因此建议选择有厚度并高于鞋筒的登山袜。
材质的部分,建议可以选择羊毛,除了具备透气、排汗的功能以外,抗菌抑臭的效果也很好,走长天数的行程就会非常有感。
登山杖
登山杖的调节系统主要可分为快扣式与旋转式,初次使用登山杖的入门新手,推荐使用快扣式的登山杖,一来是较为方便调节,二来是不容易因为操作上的错误而出现意外(没转紧导致使用时整节掉出、转错方向等)。
材质主要有碳纤维与铝合金,前者虽然较轻但却容易承受不住侧向的力量(容易断掉),后者则是比较重但硬度更高,如果背重装行走,一般更建议选择铝合金材质。
绑腿(选用)
绑腿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避免雨水渗入鞋子,防止穿越箭竹林时裤管被沾湿,二是防止蚂蝗进入裤管,三是保护登山裤,减少被磨损、勾破的概率,四是防止异物掉进登山鞋里。绑腿虽然不是非带不可的装备,但若背包重量与容量允许,还是建议准备,尤其是泥泞路段若不想穿雨鞋的时候,强烈建议携带绑腿。
小提醒:下雨的时候,绑腿要穿在雨裤里面,才是正确的穿法喔!
护膝、护踝(选用)
护膝可以减少膝盖软骨承受的压力,增加关节的稳定度,通常会在下坡路段时用到(上坡则较少)。但要特别提醒的是,使用护膝虽然有减缓压力的效果,但相对的也会影响肢体的弯曲性,让活动变得不那么灵活,因此建议是有旧伤或是不舒服时使用,不建议用来「预防」而一直穿着。同样的,护踝的使用,也是按照这样的逻辑,有需要的时候再戴上即可。
三、服装系统
上山该怎么穿?是新手最爱问的问题之一,尤其是高山行程,日夜温差动辄 10~15 度以上,白天行走时可能有 20 几度,晚上在营地却不到 10 度,衣服的选择与搭配就更加重要。其实,只要记住「洋葱式穿法」的原则,上山的衣物准备并没有那么复杂!
洋葱式穿法,就是运用多层次穿搭的概念,让衣服可以有更多元的组合。试想,今天如果只带了一件超厚的外套,在穿着太热、脱掉又太冷的状况下,就无法达到舒适、保暖的目的,但如果今天带上山的是两件相对比较薄的外套,就可以做更弹性的调整。
建议大家在准备上山的衣服时,可以这样搭配:
1. 底层:排汗衣、排汗内衣,可以快速带走皮肤上的水气,保持身体干燥温暖。
2. 中层:具备吸湿排汗功能的保暖衣或是化纤外套,可以持续排出底层导出的水分,并防止不必要的热量流失。
3. 外层:可防风、防水的外套(或是雨衣),避免风寒效应与水寒效应。
特别要提醒的是,上山要避免穿棉质的衣物、也不该穿牛仔裤,因为湿掉后无法保暖,又很难被体温蒸干,在流汗后很容易让身体一直处于潮湿的状态下,让失温的风险大增。
此外,衣服建议穿一带一,也就是除了身上穿的一套以外,另外准备一套放在背包(并做好防水),如果不小心衣服湿掉可以迅速换下,或是到山屋时换上另一套衣服,让身体保持干爽。
排汗衣、排汗内衣裤(底层)
目前以聚酯纤维、羊毛为两大主流材质。聚酯纤维的排汗效果较好,因此要是夏天的行程,或是怕热,建议选择聚酯纤维的材质。羊毛的强项则是抗菌抑臭,而且就算湿掉也还是有保暖的效果,如果天气较冷,或是担心多天行程衣服会臭,就可以选择羊毛的材质。此外,现在也有许多大厂有出混合的材质,如:羊毛混天丝、或是正面是羊毛、背面是聚酯纤维,选择更多元。
御寒衣物(中层)
中层(保暖层)的选择,会依据每个人需求(有多怕冷)及季节而不同。可以分为行进用(中厚度的羊毛衣或风衣外套)跟营地用(有填充的外套、较厚的外套)两种类型;较厚的排汗衣,也可以拿来做保暖层。如果较为怕冷的人,御寒衣物可能就不只准备一件,有可能是中厚度的羊毛衣+化纤外套来做搭配。
防风外套、两截式雨衣(外层)
属于外层的部分,有时候一件就同时具备防风、防水的功能,就不用特别分开准备。特别要提醒的是,要是气候潮湿多雨,防水的功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不管是哪种行程,防风防水的外套都是必备的装备。(注意!防水跟防泼水是不同的概念,外层务必要选择有防水功能的装备。)
挑选雨衣裤时,可以留意以下几点:一是口袋的开口位置是否会被登山包的腰带卡住,二是腋下是否有拉链可透气,三是帽兜的大小、以及是否有束带,四是雨裤侧边是否有拉链,五是雨裤腰间是否有束带(以免被登山包挤压导致滑落),六是裤管是否会太短(抬腿的时候水可能会流到鞋子里)。
以下是洋葱式穿法的示范,看出来了吗?利用多层次的穿法,可以更弹性地调整衣着,让身体不管是行进间或休息时,都可以是最舒适的状态。
排汗裤、保暖裤
具备排汗、快干的长裤,或是短裤加内搭裤,都是不错的穿法,近年来也流行压力裤 / 压缩裤,唯要注意晚上休息时要换掉,让腿部肌肉放松。如果较为怕冷,可以另外准备一件晚上在营地或山屋穿的保暖裤,可以睡的更好。
保暖帽
头部是全身微血管密度较高的地方,也是热能容易散发的地方,因此头部的保暖 —— 尤其是在高山上 —— 是非常重要的。保暖帽必须要能覆盖住三个重点 —— 两侧的太阳穴以及后脑杓,才能真正达到效果。另外,许多人容易忽略的是帽子是否有做防风效果,如果没有,可以用雨衣的帽兜来达到防风的目的。
防晒帽
高山上的紫外线比平地强,防晒帽是必备的装备。可以视个人需求选择圆盘帽或鸭舌帽。
头巾
头巾是在山上非常万用的一种装备,可以用于以下几种,一是脖子与脸部的保暖与防晒,二是遮蔽口鼻,避免直接吸入寒冷的空气,三是擦汗,四是包扎,五是将衣服塞进头巾,就可以变身为枕头,六是女生可以用来绑头发、或当作发带使用。体积小、重量轻,非常推荐携带。
手套
手套也是上山必备的装备,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用途:一是耐磨,二是保暖,前者主要是用于拉绳或通过一些崎岖地形时,避免手部受伤,可以选用较薄、耐磨材质的手套,灵活度较高;后者则是用于手部的保暖,通常最好具备防风和保暖的功能。
四、炊事饮水
对大多数没有在山上炊煮的人来说,在野外煮东西好像既复杂又困难的事,最常被问到的问题不外乎:要准备哪些器具,而随之衍生的是各种器具的种类、挑选、食材的准备,到烹煮的技巧。
这一连串的问题,往往让许多人望之却步。虽然现在许多热门过夜路线都可以找协作提供炊煮服务,不见得要自己煮,但长久下来,还是建议大家可以学着自己煮,不仅在安排上更自由、省钱,还可以体验不同的乐趣喔!有了适当的装备,在山上煮东西,真的没有那么难!
此外,这个分类也包含了不管哪种行程都必备的饮水装备,因此千万不要觉得我又不煮东西就跳过了!
炉具
如果以燃料的种类来区分,一般较为常见的有瓦斯炉和汽化炉,此外还有酒精炉、柴炉等不同种类。目前还是以瓦斯炉为主流,因为价格较低、操作较方便,加上瓦斯罐取得方便,较适合新手入门。
瓦斯炉又可分为攻顶炉与蜘蛛炉,攻顶炉顾名思义就是适合轻装攻顶用,优点是收纳体积小、重量轻,但因为是直接装在瓦斯上,因此不适合使用口径过大的锅具,或是承装太重的食材,以免有倾倒的危险。通常适合个人锅使用。
相较之下,俗称的蜘蛛炉,因为是另外使用导管将瓦斯延伸出去,也不会直接装在瓦斯上,因此它的重心较低,支撑性较好,炉面跟分焰盘也较大,因此适合用来团炊,或是用较大的锅子也行。相对的,它的缺点就是体积较大、重量较重。选择哪一种炉具,就看队伍伙食如何安排了。
从下图可以看得出来,就算是较大的两人锅(1.5 L),蜘蛛炉也能提供足够的支撑。此外,因为重心低,且与瓦斯罐分离,蜘蛛炉在较不平整的地面上,稳定性也会比攻顶炉要来的好。
较少看到的汽化炉,使用的是液体燃料(如:去渍油、煤油),优点是燃料便宜、也没有海拔与气温的使用限制,但重量较重、操作起来也较困难,因此不建议新手一开始就使用汽化炉。
打火机
部分炉具有电子点火器的功能,但在高山上,因为空气较稀薄,所以很有可能会失灵。非常建议一定要携带打火石、打火机(防风打火机在高山上常常会无法点燃,应该避免),并做好防潮准备。可以的话,最好携带两个,万一其中一个不能用,还有备用的可用。
瓦斯罐
一般常见瓦斯罐有卡式瓦斯罐及高山瓦斯罐,差异主要在于里面的填充物以及比例,进而影响到适用的的环境与使用的效率。通常瓦斯罐内填充的成分会包含丙烷、丁烷及异丁烷,卡式瓦斯罐一般以丁烷为主要填充成分,在气温较低时会有燃烧效率不彰的问题。因此,我们建议上山携带高山瓦斯罐,降低无法使用的风险。
至于上山到底要带多少瓦斯才够呢?一般而言,一人一餐约消耗 20g 瓦斯(但是还是要看煮的食材、时间、环境温度等),可以依据要煮几餐来规划携带量。
正确丢弃瓦斯罐,用完的瓦斯罐要怎么处理呢?一种作法是给山上的协作,他们通常会有可以填充的工具,可以重复使用(不建议自行填充,避免发生意外)。如果要丢弃,记得一定要先将瓦斯罐完全泄气,再用开罐器把瓦斯罐开一个洞,确保内部压缩空气泄压,才能拿去回收喔!
锅具
有了炉头之后,接下来当然要有锅子才能炊煮了。以材质而言,较常见的有铝合金跟钛合金,前者的优点是价格较为便宜,后者则是重量较轻(但也相对较贵)。除非你是非常在意重量的人,否则我更建议先从铝锅开始入门,尤其如果你想尝试在山上煮米饭,铝锅会更容易成功。
除了个人锅以外,有些人还会另外携带煎锅,可以变化的菜色就更多元(煎蛋、煎火腿、炒菜、炒饭面都很好用)。
碗筷餐具
上山怎能没有吃饭的家伙!如果是自己用个人锅炊煮,通常就不用再另外带碗,但如果是团炊、或是请协作处理伙食,可别忘记要带上自己的碗!此外,也可以另外带一个杯子,有时在山上想泡个茶或咖啡,用杯子喝总是比较方便的。
筷子、汤匙的部分,如果懒得带两种,也可以考虑一体成形的汤叉,可以减轻一些重量。这部份可依个人习惯调整。
水壶 / 水袋
关于水壶还是水袋,哪个比较好?这个问题,就跟山上其他问题一样,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使用水壶的好处是可以随时看到目前剩余的水量,而水袋则是方便在可以不用停下来就可以随时喝水。建议如果要使用水袋、却又担心自己水量控制不好的人,可以将一日的水量分别装于水袋与水壶内,这样的好处是对自己的剩水量可以有较佳的掌握,同时又保留了水袋的便利性。
另外,携带水壶的好处还有以下(只限耐热的水壶):
1. 高山晚上很冷的时候,可以将水壶装满热水,放在睡袋内,让脚更暖和,可以睡得更好。
2. 万一鞋子或袜子湿掉的时候,将水壶装满热水,塞进鞋子或袜子内,可以让鞋袜更快干。
保温瓶
高山行程建议携带,晚上或凌晨较寒冷时,喝适量的热水可以让身体较快温暖起来。此外,若是保温效果好的保温瓶,也可以在早上出发前先装好热水,中午或休息时,可以直接拿来冲泡麦片或茶、咖啡,节省瓦斯与煮水的时间。
粮食
上山炊煮需要的食材,可以先用夹链袋做好分类与打包,会更好收、好拿。如果对煮的菜单没有把握,我们建议可以先在山下试煮看看,以免想像中的味道跟实际差太多。
预备粮
遇紧急状况时,迅速补充热量的粮食,以轻量、高热量为主要考量,最低可维持一天的热量。数量则视行程长短而定,大约五天的行程,需要准备一天的预备粮食。若是较短的天数,可视情形多准备一至二餐。
行动粮
行动粮顾名思义,就是行进间停下来休息时可以补充热量的食物,因为登山是长时间、热量消耗大的活动,建议携带高碳水化合物的行动粮,可快速补充热量。而如果是较长天数的纵走行程,也建议可以携带蛋白质类的行动粮,补充肌肉活动所需的营养。
较常见的行动粮包括:坚果、果干、肉干、巧克力、软糖等,还是以自己喜欢吃的东西为主。记得在上山前先做好分装,带足够的量上山就好,以免增加太多重量。此外,可以准备盐糖,适时补充盐分,预防抽筋。
瑞士刀或简易小刀
相信大家都知道瑞士刀的万用,除了用来切分食材、切水果以外,还有许多其他万用的地方(开瓶、开罐、割绳等等)。也可用简易小刀取代,并选择折叠式的,以节省体积。
挡风板(选用)
使用挡风板可以减少瓦斯的用量,提升炊煮效率。若是在没有厨房的山屋,或是搭帐篷在野外炊煮,则建议携带。如果觉得一般的挡风板太重,网路上也有使用铝箔纸自制挡风板的教程,值得大家自行试试看。
五、睡眠
走了一整天的行程,晚上需要让身体好好的休息,恢复体力。不好的睡眠品质,会影响隔天行走的表现,严重时可能会有安全上的问题,因此可以让自己好好睡一觉的装备,是非常重要的!
高海拔因为氧气含量较少,因此许多人可能上山都会有睡不好,或是睡睡醒醒的状况。有些人因为有这样的困扰,会想要藉由安眠药让自己好睡,但这边要特别提醒大家,安眠药有不同的种类,而某些种类可能会影响呼吸的状态与频率,让高山反应恶化。因此,建议在使用前一定要咨询专业医师,并取得医师处方签后再行服用,以免造成不必的危险。
睡袋
怎样的睡袋才够保暖?这个问题的答案会取决于行程的季节(冬天还是夏天)、区域(高海拔、中海拔、湿冷、干冷)、以及个人因素(有多怕冷)。常见的材质有棉质(不建议)、刷毛、化纤、羽绒,市面上较常见的是羽绒睡袋。
在挑选羽绒睡袋的时候,通常要注意的有以下几个重点:蓬松系数(Fill Power)、表布厚度(单宁数)、填充量。此外,车缝方式、包覆设计都会影响到睡袋的保暖程度,都是在挑选前要做好功课的地方。
有些睡袋会标示舒适温度、耐寒温度、极限温度(用词可能稍有差异),这时候要看的是舒适温度,指的是在这个温度的时候睡起来是舒服,不会冷的保暖能力。另外要注意的是,如果湿度较高的区域,选购国外品牌的睡袋,建议再加个 5 度左右,才会适于使用!(举例来说,睡袋上标示的舒适温度是 - 5 度,在高湿度的环境下,应该是在 0 度左右是舒适不会冷的,但如果真的到 - 5 度,就太冷了。)
睡垫
很多人以为只要有一个够保暖的睡袋,就不怕会冷,但其实在睡眠系统中,睡垫也是影响会保暖效果的关键装备。尤其是在野外扎营的情况下,有没有带适合的睡垫,可说是天差地远喔!为什么呢?因为当我们睡在地上的时候,地面的温度比我们身体低,通常又较为潮湿,因此这时候就需要地垫来帮助隔离,让我们的体温不会一直流失。这也就是一般人所说的隔绝地气的意思。
地垫的种类主要可分为自动充气式、吹气式、泡棉式三种,各有各的优缺点,就看个人喜好以及预算了!
最后,睡垫也有用来衡量保暖度的数值 —— 阻绝值(R value) ,指的是阻隔热度的能力,数值愈高,阻绝热度的效果愈好。
耳塞、眼罩
在山上过夜,不管是睡山屋、帐篷,都有可能受到队友或其他驴友的影响而导致睡不好,尤其是床位较多的山屋,晚上常常是「交响乐」此起彼落的状态,凌晨因出发时间不同,也有可能被头灯亮光吵醒,因此非常建议可以准备耳塞及眼罩,替自己创造一个更舒适的睡眠环境。
枕头 (选用)
带一个吹气式的枕头上山,可以提高睡眠的舒适度。有些人会用衣服塞在攻顶包或头巾内当作枕头,这也是可以的,端看个人对舒适度的要求。
六、照明
不管是过夜或是单日行程,照明系统都是一定要准备的装备,就算没有过夜的计划,也要带着以备不时之需喔!
头灯
在山上只要天色暗下来之后,一直到隔天的天亮之前,所有的行动都需要用到头灯照明。有时候会在山上看到非常亮的头灯,但其实一般的登山活动,并不需要用到太高亮度的头灯(头灯空重不超过 100g),大约 100 流明左右就足够。而因为山上常会遇到下雨的状况,防水等级则是建议 IPX4 以上较好。
挑选时,可以着重在照明模式(是否可调多段亮度、集光、散光)以及是否有红光设计,更符合登山时的需求。
红光主要用于夜间,另因光源不刺眼,又能提供能见度光源,不容易影响到其他人,因此适合晚上起来上厕所,或是摸黑起床打包行李时用,也是一种山屋礼仪。闪烁的红光,也可以当作求救、紧急讯号,但不是所有头灯都有闪烁功能,挑选时可以留意。
另外,许多人容易忽略以下两件事:
1. 出门前务必装上电池,检查头灯是否可正常运作。否则到了山上发现不能用,真的是比欲哭无泪还惨啊!
2. 下山后,务必要把电池取出,以免电池漏液导致头灯坏掉,就真的是得不偿失(我自己的惨痛经验)。
备用电池
除了使用中的电池,一定要记得多带一组电池,以免用到一半没电。不怕一万,只怕万一,多准备一份也是一种风险控管。
七、定位通讯
在山上,如何知道自己当前位置?传统上,我们会使用地图和指北针,并通过现场的地形判断,来推断自己的位置,并在行进的过程中,反覆做确认与修正。而在科技发达、智能手机普及的今天,还可以通过手机中的登山 APP,以及 GPS 信号,来得知自己的位置。
此外,因为山上大多是没有信号的,但在某些特定点,会有手机信号,此时,也需要使用手机,与山下的留守人员进行定期回报。
手机
手机已经是现代人出门的标准配备,但上山前,建议一定要在手机内安装登山用的 APP,并至少了解基本操作,下载前往区域的离线地图,这样在山上万一发生落单、迷路等意外,可以有较高的脱险机率。
充电宝
现代人应该几乎没有人会忘记带手机出门,但重点是要确认手机在上山期间都可以保持有电的状态,因此,充电宝已经是现在爬山的必备装备,在上山前要留意充电宝的容量是否足够支援此次行程的天数,也别忘了要充饱电喔!
指北针、地图 (需要使用知识)
指北针与地图的操作,必须在有相关知识与经验之下,才能真正发挥效果。建议携带,避免手机没电。此外,还可以将行程计划(包含路线地图)也一并列印出来,或储存在手机里,做为备用的参考资料。
如果只是需要辨识方向的功能,不一定需要指北针,手机内的 APP 也可以达到同样的目的。
八、医药 / 求生
登山装备的最后一个分类,攸关意外发生时能否顺利脱困、脱险,因此绝对值得多花一些时间研究、上山多背负这些重量,做好风险控管。
哨子
紧急求救,或离队友较远需要呼唤队友时使用。有些背包的胸前扣会有哨子的设计,但要注意的是,最好在山下测试吹出来的声音是否够大、能传的够远,若不如预期,则建议另外购买。
求生包
登山期间,若发生预期之外的状况,导致必须在山上紧急过夜,根据 333 原则,应该要优先预防失温的发生。求生包就是为了让没有带够过夜装备的登山客,可以在山上紧急过夜,为了预防失温,而准备的简易求生装备。
基本款求生包的内容物为:救生毯 * 1、黑色大垃圾袋 * 2、3mm 营绳(3m)*4、电器胶布、小刀、短蜡烛 * 2、打火石打火机、一首诗歌或一篇文章。
医药包
医药包的准备,应以个人用药、基础内外伤处理为准备原则,前者包括个人平常习惯用药、高山症用药(若有需要)、急性处理用药(止痛、止泻药)等,后者则包括简易外伤处理用品(绷带、纱布、透气胶带等)与内伤处理用品(贴布、药膏等)。
值得一提的是,医药包可以准备一小包的盐巴,除了可以减缓抽筋的状况,还可以用来对付中低海拔常见的蚂蝗。如果发现蚂蝗黏在你身上的时候,千万不要硬拔,只要将一小撮盐巴洒在蚂蝗身上,不用几秒,蚂蝗就会乖乖的从你身上掉下去了。
另外也要提醒大家,在山下就应该要多留意自己的身体状况,若有身体不适(如:感冒未痊愈)的状况,应更审慎评估是否上山,若真要上山,更应提前咨询医师的意见,并准备相应药物。
九、其他
以下是不属于上面八大分类、但仍是必须带上山的物品,记得在准备的时候也要一并检查喔!
个人证件
身分证、医保卡,入山入园时核对身分用,或是有就医需求时使用。虽然大部分不见得会用到,但还是要随身携带以备不时之需。
入山、入园证
视前往的区域而定,若有申请入山、入园,则需要印出纸本两份,其中一份留存,另一份则于入山时投入专门的信箱。
纸笔
必要时可记录重要讯息、留下讯号等用途。
卫生纸
在山上解放时少了它可不行!用过的卫生纸务必要自己带下山,一起当个有知识、有水准的爱山人。
垃圾袋
自己的垃圾自己背下山。建议准备 1~2 个塑胶袋或垃圾袋,必要时还可当作防水袋使用。
湿纸巾(选用)
湿纸巾或是湿式卫生纸,在过夜行程不能洗澡的时候,清洁身体用。
防晒乳(选用)
高山上紫外线较强,必须做好防晒准备,以免晒伤,影响后面的行程。
拖鞋(选用)
在抵达山屋或营地时,将登山鞋换成拖鞋,可以让脚丫适度透气、放松。
你觉得看完了?并没有,看下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