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的「骗术」,说说回忆是如何让你坠进陷阱的
在填鸭式教育下,学生的成绩好坏,一大部分取决于记忆力。背得越多越快,答题越有把握,成绩自然越好。但直到毕业以后,我们对于「记忆」这回事,却始终是一知半解。BBC 在其 BBC Future 栏目中,以科学角度纠正多个关于记忆的谬误。
1. 记忆没那么早开始
不少人声称,自出娘胎就有记忆,说有印象半岁时曾在哪里跌倒,或是 1 岁生日是跟家人怎样庆祝。然而,伦敦大学学院心理学家兼 The Memory Illusion 的作者 Julia Shaw 断言,他们都只是胡说八道,她解释:「因为人至少要到两岁开始,才会建立足以维持到成年的记忆。」无论形容得多仔细,也不过是自我想像。
由于在婴儿时期,很多为记忆所需的大脑结构尚未成熟,所以要把婴儿时的经历,在脑海中保留到成年之后,在生理上是绝无可能。那些所谓的儿时回忆,只是幻像或「错误的记忆」,由日后的经历或知识拼凑而成。不过 Shaw 强调,这种错误的记忆是一种健康思考过程的副产品,让人灵活地重组信息,借以应对未来,并为充实生活做好准备。
2. 记忆能随情景改变
很多心理学家都指出,人的记忆是依赖情境。有实验发现,当人把手放进一桶冰,然后记住一连串生字,过后如果把手放进另一桶冰,记忆力有所提升。这项研究显示,如果能重组一些在记忆最初成形时的环境或生理线索,即使看似无关痛痒,也能让人把事情记得更牢。这正是为何当人喝了几杯啤酒,在较为清醒时容易忆起过去醉酒的经历。
Shaw 认为,这些生理线索或许可以加以利用。比如在温习时多吃口香糖,在考试时也作出咬合的动作,可能有助于想起复习过的内容。除了动作,气味也可唤起记忆,假如在温习和考试时喷同样的香水或爽肤水,也许也有助于回想翻过的书本和笔记。
3. 记忆时序总有错
迈克尔·杰克逊离世、好奇号登陆火星、凉山州木里森林火灾、石家庄封城。以上 4 件国内外大事,你能想起各自发生的年份和月份?恐怕怎去努力回忆,都只能答出个大概,而且错漏百出。
一项研究显示,像迈克尔·杰克离世这种遥远的事件,我们常会低估事后经历的时间,但对于石家庄封城等较近期的事,则会高估事后时间流逝的速度。这种现象被称为「时间位移(temporal displacement)」或是「叠缩(telescoping)」。这意味精神上的时间线是扭曲的,也不符合实际的年表。
4. 别太自负记性好
很多研究均指,大部分人相信自己的记忆力比平均要好。但在统计学上,这其实不太可能。我们似乎会忽略并遗忘记错的时候,却会优先想起成功记住什么的时刻,于是在判断自己记性好坏时,就会以此为标准。很多学生都会因此触礁 —— 以为自己记得很多很足,结果考试时什么也想不起。
对于自己的「前瞻性记忆(prospective memory)」、这种用以记住未来待办事情的能力,我们也常常过份自信,有可能导致金钱上的损失。Shaw 以订购服务为例,顾客免费试用一段日子后,便会自动付费。很多人却因对前瞻性记忆过于自信,在试用期结束时忘记取消订购。
5. 你有数码健忘症吗
社交媒体虽能帮助人想起往事,但也有可能扭曲回忆,原因之一是所谓的「提取引发遗忘(retrieval-induced forgetting)」。记忆被拉进意识时会变得不稳定和脆弱,使相关记忆易受扭曲。当我们想起某件事的一项细节,或会加强这细节的记忆,却往往会令人忘了其他没被主动唤起的相关信息。
这个情况在社交平台十分常见。比如 Facebook 对一幅结婚照的提示夺去你的注意力,可能就会让你忘了当天的其他事情。Shaw 提醒:「让社交媒体决定哪些经历最具意义,或许会让你淡忘一些可分享度没那么高的记忆。同时它还会加强点赞最多事件的记忆,使一些记忆看来比原本更有意义和难忘。」
你觉得看完了?并没有,看下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