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最近更新于 2019 年 12 月 29 日 ,由于某些文章具有时效性,如若发现请留言告知。

手机和互联网的双剑合璧,为人类的「自恋」心理开创了新纪元:有姿色的不会放过任何机会对镜顾盼,有了钱必定要展示自己过上了好日子,有学识的也总是忍不住抛书包,分别只是有的人形态张扬,有的人踪迹细腻,但无不是自恋的表现。

自恋是与生俱来的天性,因为婴儿的世界只有自己:婴儿的世界(通常是父母)必定围着他转

自恋是佛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重要概念,其中最为显著的解释是借用性学家 Henry Havelock Ellis 的理论,即自恋是性心理的延伸,是将自己的影像当作性爱对象。根据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出版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自恋已经被划分为一种人格障碍,表现为对自我价值的夸大,对他人缺乏对等的价值认知,个人对自我(主体)的注意力超越一切他人(客体),包括原本应该放诸于他人的注意力,依然放在自己身上

每一个人从离开母体的一刻成为独立个体,先天决定是要由「主观」出发去认识世界,婴儿的成长必然以满足自我需求为优先,因此关注自己、自我中心是天性使然。「客观」的概念不但是后天形成,更是理性思考的结果,但这并不是必然的,许多人一生都无法形成「客观」的角度

有研究表明,为什么绝大多数人觉得照片里的形象不及镜像,因为照镜子的时候,大脑会自行调节自己的脸部偏差,导致绝大多数人对自己的相貌评价偏高,高于真实情况的 30% 左右;换作看照片的时候就会百般挑剔:总觉得没有拍好,分别在于看镜子的时候是主观,但看照片的时候则是客观角度。

自拍

不但个人有自我中心的倾向,国家和社会也不能避免。当全世界尚处于割裂状态,缺乏联系的时候,许多国家都觉得自己是世界中心:中土之国(Middle Kingdom)这样的名字,并不只是中国才有。而在宗教信仰里,地球也曾经被视为宇宙中心。许多国家制作地图的时候,也都不能避免将自己国家放在中间位置,一群人合照,也有所谓的 C 位规则—— 必须是最重要、最高地位、最有权力的人

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趋势,以及互联网的社交方式,终于将自恋心理尽情释放,到底是好是坏?答案充满争议。

早在 1976 年美国名作家 Tom Wolfe 就提出「我的时代(Me decade)」的到来,并歌颂为有史以来「人性第三次伟大的觉醒」,这篇文章可以说是开时代先河。与此同时,历史学家 Christopher Lasch 则持相反观点,他在著作「自恋主义文化:心理危机时代的美国生活(The Culture of Narcissim:American Life in An Age of Diminishing Expectations)」提出,自恋的趋势会带来深远的社会变化:将导致工作匮乏,知识和智慧贬值,各种权威瓦解——包括来自经验的权威,也变得一文不值。

自拍

精神分析认为,自恋并不是完全负面的心理,著名心理学家Heinz Kohut的著作「自体的分析(The Analysis of the Self)」认为:自恋是一种借着胜任的经验而产生的、真正的自我价值感。如果自恋只是「爱自己」其实谈不上过错,但自恋的心理往往不止于此,而是变得对他人缺乏关注、理解和同理心。正如喜欢自拍并没有错,但沉迷自己的外表进而要求所有人赞美,譬如在网上晒照而求赞,竞相比拼谁收到的赞更多,这才是问题的起源。

千禧之后,自恋文化更加排山倒海,Jean M. Twenge 和 W. Keith Campbell 合着的「自恋症候群:享受权利的时代(The Narcissism Epidemic:Living in the Age of Entitlement)」指出:自恋已经从心理状态放大到整个时代的标志,自恋只会为别人带来痛苦。

自恋文化的盛行,导致群体文化的削弱,主流价值观不断崩解,即使东亚国家传统文化有强大的「群体」价值观,也在不断瓦解,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价值,好处是社会愈趋自由,坏处则是面临重大危机的时候,很难凝聚成力量,社会不仅撕裂,而且是一盘散沙。

自拍

自恋不利于形成批判思考。自恋的人通常都将成功都归因于自己,将失败归咎于他人,一旦得不到认可,情感就会受到伤害,充满抱怨、嫉妒、消极退避,或导致自闭心理,或产生暴力行为。另外,「个人(Individualism)」和「自我(selfism)」往往被混为一谈:只顾自我需求的满足,无视独立人格的成长,对他人自然视若无睹。

自恋的一部分心理特征,与自尊如出一辙:两种心理都认为自己有受尊重的价值。但自尊源于自信,相信通过努力可以获得认同和尊重,同时也尊重别人。但自恋的源头和自尊恰好相反,是源于自卑,因为婴儿在探索认知外界的时候,一旦得不到好的反应和回馈,便只能回到原来的起点,寻求自我满足

根据心理学家Karen Danielsen Horney 的分析,自恋其实是陷入心理困境。她将自我认知划分为「理想我(ideal self)」、「真我(real self)」,由我(self)向真我、理想我的进化,是成长的过程,因此教育是令人成为有理想、有追求,使其相信自己能成为更好的人。但自恋的人,跳过了对「真我」的认识过程,直接到达「理想我」的空中楼阁。他们的自我价值(self-esteem)其实很低,因为这种自我价值是虚无的,并非建基于真正的作为和成就。

从理想回归现实,是抗衡自恋心理的必经之路,个人成长除了权利(譬如爱和关注),还需要承担责任和义务。人类是社会动物,所有人都需要得到他人的肯定,才能产生满足感,以及进一步去提升自己,寻求更大的满足,而更大的满足感,通常来自于责任的完成和实现。

你觉得看完了?并没有,看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