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最近更新于 2019 年 09 月 29 日 ,由于某些文章具有时效性,如若发现请留言告知。

本文转载自知乎(作者微信公众号:不爱睡懒觉的小芝麻),华生的那一套曾经在国内火过不短的时间,甚至现在还有不少公众号很随意很不负责的拿来用,就为那么点可怜的流量,也不知道毁了多少孩子。

一岁之内孩子哭闹,请马上抱起来,安抚他!看看他是饿了,还是拉了不舒服,排除这些问题后,还是哭闹请温柔的安抚他哄他直到他不哭为止!

我特别能理解当小宝宝降生时,我们都会非常激动:“我当妈妈了!”“我当爸爸了!”,可是随之而来的是宝宝的哭闹,夜晚频繁喝奶,让新手爸爸妈妈非常苦恼,尤其是哺乳妈妈刚睡着傍边的宝宝又哭着找奶喝了。

这时候你无计可施,必须起来喂奶把孩子哄乖再睡,照顾新生宝宝的疲惫会让你想尽一切办法来怎么让孩子不哭、自己怎么可以睡整觉。你会向很多人打听育儿经、在育儿群里和新手妈妈讨教,你可能会听到别人告诉你“不要宝宝一哭就抱,这样会抱习惯,你会很累”还有人会告诉你使用“哭声免疫法”来让宝宝变得乖巧、容易带!

告诉你这些方法的人可能是看过或者是听过这篇国内网络流传特别广的一条帖子《美国人带孩子的17个绝招》吧。

美国人带孩子的17个绝招
《美国人带孩子的17个绝招》

如果你按照这样的方法做了,在短期看来你的确是像收获了一枚乖宝宝,你可以很轻松地带宝宝,甚至可以睡整觉。

可是告诉你这些方法的人没有告诉你是谁发明的这套理论?

你知道发明这套理论的人并实践在自己孩子身上的后果吗?

类似于“不要孩子一哭就抱”“孩子跌倒不用扶”“哭声免疫法””延迟满足训练法”“婴儿独立完整睡眠训练法”等,其核心思想皆源自于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约翰·华生。

约翰·布罗德斯·华生
约翰·布罗德斯·华生

他对世界宣称:

“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把他们带到我独特的世界中。我可以保证,在其中随机选出一个,训练成为任何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商人,或者乞丐、窃贼,不用考虑他的天赋、倾向、能力、祖先的职业与种族。”

他把人的行为都程序化了,光秃秃没有情感世界。1928年约翰·华生出版了《婴儿和儿童的心理学关怀》一书,倡导一种行为矫正的儿童养育体系,把孩子当做机器一样训练、塑造和矫正。他这套理论当时受到大部分美国家庭的欢迎,就像中国的杨教授用电击矫正的方法治疗网瘾少年受到大量中国家长的欢迎一样。华生并把这套理论践行在自己孩子身上。

华生的这套育儿理论毒害了美国数代儿童,如今又漂洋过海来到中国来毒害中国家庭的孩子,我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华生育儿法理论的核心,在于漠视孩子的亲情需求,对孩子进行冷酷无情的训练,这会导致儿童以后心理出现各种障碍,心灵扭曲、焦虑、暴躁、抑郁甚至自杀!

更讽刺的是约翰·华生本人的子女在他的理论下养育成长,不是抑郁就是自杀。

他的儿子们对华生的描述是这样的“没有同情心和情绪上无法沟通的,他不自觉地剥夺了我和我兄弟的任何一种感情基础。”

约翰·华生在学术圈名声大噪之时,他痛苦的大儿子雷纳却背叛了行为主义而学了精神分析,成了精神分析家。也许是童年匮乏情感的创伤太严重,精神分析也未能拯救雷纳。雷纳曾多次自杀,最后在三十多岁时自杀身亡。

其前妻的二个孩子也一直生活不好,女儿多次自杀,儿子一直流浪,靠华生的施舍才能生活。

倡导并践行“行为主义婴儿训练法”的华生家族,悲剧同样在第三代延续:华生的外孙女 Mariette 记忆中,妈妈 Mary 沉默易怒,秘密酗酒,并曾经多次试图自杀。Mariette 自己也是酒精成瘾者,并多次考虑自杀。

当时华生发明的育儿理念认为,越早将婴儿和产妇剥离,越容易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孩子哭,那就任他哭,哭一夜也不用理会。当时的美国,产后立刻断奶,让孩子独立睡小屋,尽量避免和孩子进行亲密接触,以此来培养孩子独立性的的父母不计其数。

直到40年后,心理学家哈洛利用“恒河猴母爱剥夺实验”才让许多人改变了这种育儿方式。

哈洛找了很多刚出生的恒河猴,做了一系列的实验,因为这些猴子的基因有94%和人类相同,它对外界刺激做出的反应和人类非常相近。

第一个实验是代母实验

他把刚出生婴猴放进笼中,然后用两个假猴子代替母猴。一个假猴是用铁丝做的,胸前安装了一个奶瓶,可以24小时提供奶水,另一个假猴是用绒布做的,摸起来比较舒适和柔软。

但出人意料的是,所有参与实验的婴猴,都选择了没有奶瓶的“绒布妈妈”。他们一直依附在“绒布妈妈”身上,只有感到饥饿难耐时,才会跑到“铁丝妈妈”那里吃奶,但只要一吃饱,它就会迅速回到“绒布妈妈”怀里。有的小猴甚至饿了也不愿过去,它们把身子挂在“绒布妈妈”身上,只把头探到“铁猴妈妈”那边吃奶。

恒河猴母爱剥夺试验

接着哈洛又做了另外一个实验,他制作了一些发条玩具,比如恐怖的大蜘蛛、会敲鼓的小熊等,然后将它们放进笼子里。小猴害怕极了,立即奔回去抱住“绒布妈妈”,趴在妈妈怀里,慢慢地安静下来。

恒河猴母爱剥夺试验

但是当哈洛把布料妈妈撤走时,这些幼猴会缩成一团,表现出非常恐惧的不安全感,给再多玩具也不要,拒绝接触外界的一切事物。

你以为试验到这里就结束了么?

没有,在观察这群猴子数年之后,哈洛发现了更为惊人的现象。

当初那群被产妇剥离后长大的猴子,成年后出现了明显的孤僻、抑郁和自闭,有的猴子甚至出现了强烈的自残性,出现了极其明显的心理问题。

这群幼猴中,有20只母猴产下了后代,其中7只对自己的孩子表现冷漠,对小猴不理不睬。8只极其暴力的殴打、虐待自己的孩子,有4只更是残忍的杀死幼猴,其中一只幼猴直接被咬碎头骨而死亡。

只有1只母猴,笨拙的尝试给自己的孩子喂奶。

哈洛由此得出结论,独立并不是简单的孤立和狠心培训可以得到的,恰恰相反,细心呵护、在妈妈的怀抱里得到安全感的孩子,更愿意去外界独立探索,长大后会更加独立,更加适应社会。那些从小缺乏母爱的人,成年后极易出现巨大心理障碍,且没有能力去抚养后代。

哈洛的论文发表后,一夜之间华生就成为了美国妈妈最讨厌的人,华生育儿法被推翻。你大概会明白为什么李玫瑾老师一直强调,1 岁之内只要孩子哭,就马上抱起来安慰。一岁之前的孩子生活无法自理,他只能以哭声来表达需求,当饥饿、寒冷、当渴望拥抱爱抚时,他们就会哭泣。而母亲忽视孩子的这些需求,他们会感觉到世界的冷漠、不安、孤独、越苦越焦虑。这些痛苦的体验深深地记忆在孩子的神经系统里,并可能对他们的成年后的心理健康产生印象。对李玫瑾老师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印象特别深刻“如果一个人在他早年没有被善待过,就不要指望他以后会善待别人”。从那20只母猴产下后代的行为来看,这句话真的很对。

前面提到“哭声免疫法”,短时间看起来收获了一个“乖”宝宝,可是你知道这个“乖”不是他得到爱、得到安全感形成的,而是因为恐惧压抑、安全感被耗竭形成的!这不叫“乖”叫恐惧、麻木!根据马勒儿童心理学发展历程,0~2 个月儿童处于“自闭期”,这个期间孩子对外界反应很少,基本就是吃和睡。在“以婴儿为中心”的母婴阶段,更需要及时呼应满足孩子,并安抚他,帮助他顺利度过“全能自恋的状态”。

当孩子的全能自恋较充分满足后,心智自然向前发展,逐渐把自己和外部世界分开,不仅仅关注自己,也开始关注别人,爱向内灌注满了自然会流向外界,这就是所谓的“主体客体分化”,完成这种分化后,婴儿对世界有一个最基本的信任,将来不会在遇到挫折时就想要毁灭一切。连环杀人狂,精神分裂症等最严重的精神疾病,都有全能自恋重度受损的心理基础。

生孩子、养孩子本来就是一件“痛并快乐”的事情,孩子无能无助的时间那么短,为何不能马上满足他?为何要总想着自己舒服呢?一岁之内孩子哭闹,请马上抱起来安慰他,满足他吧!
欢迎关注我育儿分享公众号:不爱睡懒觉的小芝麻,做一个科学育儿的妈妈,从容教养!回复“建议”获取《0-3岁婴幼儿喂养建议》(基层医师版);回复“早教”获取蒙台梭利早教教案,视频,书籍等资料!

你觉得看完了?并没有,看下面: